情感驿站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>情感驿站
我家的住房

时间:2022-04-01 14:59:10 来源:燕赵民声网_致力于燕赵百姓生活资讯传播! 责任编辑: 点击数:868

我家的住房




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今年85岁,一生靠种地养家糊口。看看现在的生活,回头想想曾经走过的路,感触最深的是住房变化。在我的经历中,我家的房屋有4次大的变化,因为是亲身体验,过往的一幕幕像是在实况回放,从头到尾一步一步告诉你。

建国初期,从“泥头棚”到泥瓦房

我出生于解放前,父母说是在日本鬼子的炮弹声中呱呱坠地的,刚一落地就被父母裹着逃荒去了山西。

我记得小时候我家只有一间“泥头棚”,土打墙,“插地红”(房屋上下没有一块砖),屋墙上横着3根檩条,檩条上蒙着一层秫秸(高粱杆),再在秫秸上边糊一层把厚的稠麦秸泥。夏秋雨季,房顶上长着尺把高的蒿草。住在“泥头棚”里,最怕遇上连阴雨天,屋外雨停了,屋内还啪嗒啪嗒地滴个不停大人夜里不敢合眼,母亲抱着我在屋里转圈。

新中国成立那一年,我才12岁,“土改”给我家分了土地、分了房,结束了我撵着姐姐挎着篮子沿街乞讨的流浪生活,住上了有几层砖做根基的土房,房顶上了瓦,进入“三十亩地一头牛”的合作化时代。

六十年代,前后椽子出房檐

       1963年,河北南部发大水,我家也遭了水灾,九间瓦房倒了个精光,全家陷入房无半间的困境。 洪水无情人有情,一方有难八方支援。从农历六月廿四洪水进村到八月二十洪水退去,再到上冻前,仅用3个多月时间,我便住进5间新房里。 新房是先用砖砌好砖垛垛上樑上放檩,两山檩出头,山木棍椽子前后出头, 加上两山四面带帽,房顶上瓦,美名其曰:“四出头”。房子的优点是雨淋不到墙, 砖垛是房子的骨架,不怕洪水冲袭当年就在这样的房子里贤妻为我生下了第一个儿子。

九十年代,红砖白灰“四面净”

       日月如流水,时针一圈一圈地转,我和贤妻辛苦抚育了三男两女,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中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。就在这个年月,儿女们先后结束了初、高中生活,他们把学来的知识都派上了用场。3个儿子脑瓜灵活,瞅准旧城改造和公路“村村通工程”,筹集25万元资金,远赴上海挖掘机市场,买来一台韩国进口现代25-5型二手挖掘机,直接运到宁魏公路施工现场,投入紧张的施工中。兄弟三人着膀子干,人倒班,机不停,浑身上下除了尘土就是油渍,活脱脱的一个“土地爷。”辛勤劳动换回来的收入也是打着滚儿往上翻,兄弟仨的腰包鼓了,手头宽裕了,就买来30万块的红砖,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的十年间,我家新添15间红砖白灰“四面净”房子。孩子们盖的“四面净”房子为砖木结构。墙体是清一色的机制红砖砌墙,砖与砖之间用白灰浆粘合缝,墙体上下找不到一粒渣,松木檩,硬木山棍椽子,芦苇编笆,玻璃钢窗新式门。单说玻璃钢窗替代了老祖宗木制方格棂,就是一大进步。我们家几代都在纸糊窗户的房子里生活,不透明还闷气,改革开放让我们家住上这样宽敞明亮的房子,看啥啥好,吃嘛嘛香。

现如今,两层楼房亮堂堂

      进入新千年,我已年逾古稀,儿女们仍年富力强,孙子辈儿已能当顶梁柱了。他们觉得“四面净”房子又赶不上趟儿了,想在县城给我买一套房子,我和老伴竭力反对,儿女说服不了我们老两口,就找人绘了图纸,从城里请来建筑队,一股劲拆了1995年盖的“四面净”。经过半年施工,一座面积400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拔地而起,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,而且水电、暖、空调一应俱全,我和老伴儿在二层楼里迎接了共和国60华诞。又在耄耋

       安享了祖国诗情画意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坚毅卓绝的100周年纪念日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邯郸市广平县军营村 郭际洲 15631460057


分享到: